消失

雄女

高雄一直在變化
,那裡是我的家鄉,在念高中前對她再熟悉不過了.高中之前,觸手都在住家附近(離子內),頂多七賢路到西子灣.而升上高中後,每天通勤到火車站旁,可能騎自行車,也可能搭公車,常常坐爸爸的偉士牌便車,也曾經和同學一起騎歐兜麥,甚至溜冰上學因為社團老師周重凱的店在建工路,常在下課後或假日去那兒彈吉他印譜,所以範圍又延伸到後火車站.那段時期老爸工作都很穩定的在高雄市區裡,先是連接前後站的中博地下道(中山路-博愛路),接著又有科工館的工程,然後才又拉到二高斜張橋段較遠的地方.
上大學後大概就算是和高雄脫節了,之後定居台南,一個月回高雄陪爸媽一次,但也少在高雄活動.後來在屏東買了地,甚至舉家遷到麟洛,感覺離高雄更遠了,沒特別的事情幾乎不會回高雄.現在對高雄的連結大概就剩一個老朋友了
原本只是在google map看看衛武營的變化,現在多了一座漂亮的建築,總算徹底的轉變完成.但是在南風桑的記憶中,那裡是哥當兵的新訓中心.曾經至少二次去面會”,帶著批薩去看看苦哈哈的阿兵哥.裡頭綠意盎然夾雜著一棟棟老舊的房舍但是地圖裡除了建築物外,全成了漂亮的公園,就連對面的三角地帶也連成一氣,而後面多了一個運動公園,一整片都是充滿綠意的空地.
前二天聽到高雄車站落成了.實在是沒什麼感覺以前熟悉的老車站早就被移到一旁成了沒用的古蹟,還記得以前全家還會在鐵路餐廳吃個飯(咕咾肉或回鍋肉是那時候認識的).而站前的公車站也是高中生活的重點之一,幾乎所有公車都會到這兒繞一圈再走,不論是下班時的人潮或是夜間念完書回家冷清的車站都難以忘懷.但在地圖上那個長方形車站已經消失不見.而用了二十年的臨時車站也要退休了,當年開始鐵路地下化工程時,中博地下道也走入歷史,改由高架橋連接中山路和博愛路,現在正式車站完成了,高架橋不久後也會消失在地圖上.
在長明街隔壁有條安靜的巷子,以前通學時會選這兒走,感覺有種沈靜隱於世的感覺.那兒的房都是黑瓦平房,半數還有人住,晒衣服串門子,就是安安靜靜的.原來那是個像眷村的台鐵宿舍,一樣消失在地圖上了.雄中工藝館旁的自立路橋下,原本塞滿了五金行,偶而會去逛逛.如果是現在,肯定常去挖寶當然沒了鐵路就沒有路橋,所以那些店家也都消失了.老家附近是台鐵維修機廠,也是臨港線經過的地方.以前那邊都被高高的圍牆及大樹擋住了視線,裡頭感覺很神秘.而二聖路和凱旋路口的平交道是後來才有的,僅上下班時間開放.當然這些也都面臨了同樣的命運,消失了.
後來的高雄很不一樣,很不習慣.原本較不發達的後火車站已經成了熱區.現在鐵路地下化一一完成,少了路橋和地下道,交通也不同以往.加上捷運和輕軌,加上藝文發展,希望可展現出更有氣質的一面.而那些老舊的建築街廓不在拼經濟的考量內,新的高雄沒了過往已經來不及,像是以前在鼓山區拍老街道時遇見的老榮民,那強烈的壓抑的陰影的展現慢慢消失.


20181016

留言

熱門文章